求美·求新·求真
——淺談新時期中國電影何以勇攀“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并進一步闡明了當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即作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應當“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文藝創作應當專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為功,“文藝要通俗,但決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肺腑之言為新時代文藝創作與批評提供了與時俱進的度量衡,引領當代文藝工作者在媒介融合與技術發展態勢突飛猛進的當下,重新思考藝術創作的本質與內核。在紛繁多樣的文藝創作之中,電影作為融合了美術、文學、音樂、攝影等多元藝術門類的創作形態,已然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廣大國人喜聞樂見,承擔著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功能,肩負著為民族鑄魂、為人民立傳的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中國電影人積極投身一線創作,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并肩同行,不斷探索著引領中國電影由“高原”向“高峰”邁進的路徑與方法。
回顧·新時期中國影人何以書寫“中國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現狀出發,站在理論高度深入總結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方向、目標與宗旨。近年來,中國電影創作者與從業人員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與引領,致力于在技術應用、題材選擇與內容深耕上不斷尋求突破、砥礪創新,以光影藝術書寫人間大愛,通過兼備文化感召力、市場占有力、世界影響力的優秀作品,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技術應用方面,中國電影創作者一方面不斷提升設備生產與播映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助力中國電影朝向產業化、規?;?、類型化的方向發展。以中國電影集團的CINITY放映系統為例,從2019年8月CINITY放映系統推出至2022年6月,CINITY放映系統在國內30多個城市的70多家影院安裝,共制作放映了127部影片,其中12部高幀率版影片,單個影廳的票房產出是全國平均銀幕產出的2.5倍;另一方面則致力于探索以高精尖技術賦能中國電影藝術審美水準提升的路徑與方法。近年來,中國電影創作者致力于以世界一流的拍攝制作設備與技術專員打造富于本土文化標識的影音效果。如全球首部8K水墨動畫短片《秋實》中,超高清顯示技術為水墨皴擦點染、兼工帶寫的技法提供了全新的觀看方式與審美空間;電影《八佰》作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ALEXA 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以極致震撼的視聽效果還原了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的景象;以電影《長津湖》《金剛川》為代表的院線力作在LED虛擬拍攝、全景立體聲等技術的支持下,以“聯合執導+特效統合”的模式制作完成,通過虛擬預演的方式節約制作成本,提升制片效率……由此可見,技術應用的創新作用于中國電影創作的臺前幕后,一面引領中國電影的視聽表達朝向沉浸式、奇觀化、虛擬化的方向不斷發展,一面則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制作流程實現可喜的進步與革新。
題材選擇上,中國電影致力于以多元化題材助燃市場活力,吸引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在動作、懸疑、愛情、動畫、喜劇等類型的基礎上,近年來,以《戰狼》《戰狼2》《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醫生》《長津湖》為代表的主旋律電影、以《捉妖記》《妖貓傳》《刺殺小說家》為代表的奇幻電影、以《流浪地球》為代表的科幻電影與以《峰爆》為代表的災難類型電影等相繼成為了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類型,很大程度豐富了中國電影在藝術表達與文化生態的多樣性,并在全球化語境下逐漸摸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話語體系,無論是對于提升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還是提升中國電影藝術水準與理論建設水平而言,都具有不可小覷的現實意義。
內容深耕上,中國電影創作者致力于實現歷史深度、現實觀照與藝術審美的辯證統一,為觀眾帶來諸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這之中既有電影《戰狼》《戰狼2》《紅海行動》《1921》《攀登者》《湄公河行動》《萬里歸途》等書寫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的新主旋律力作,又不乏聚焦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共識性的境遇與思考,依托鮮活的銀幕形象與用情用力的敘事,向社會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的現實題材佳作,如電影《我不是藥神》《送你一朵小紅花》《人生大事》《我的姐姐》等,這些作品多以“眾生相”為藍本進行創作,表現出深刻的社會感知與人民關切。以電影《你好,李煥英》為例,作品以小人物彰顯大情懷,以真情實感打動人心,將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孝道以一種極具代入感的方式書寫得生動感人。近年來,中國電影創作者直面社會現實、聚焦時代議題,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與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觀眾輸送精神動能,在作品中以藝術化的視聽書寫隱秘而偉大、平凡而動人的生活圖景,向國人、向世界傳遞屬于本民族、本時代的文化強音。
展望·中國電影由“高原”到“高峰”的路徑探析
當前,中國電影仍然面臨著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案叻濉庇兄嘣膬群c外延,要求作品以崇高的藝術審美、進步的思想觀念、深厚的人民情懷打動人、感化人、滋養人?!案叻濉睉斒撬囆g創作與民族文化、時代底色彼此選擇、相互成就的產物,需創作者在步履不停的探索與試錯中逐漸建構起飽含時代特色與民族底色的風格與審美。
前瞻性的創作觀念
伴隨著影像技術與媒介應用的革新,影像建構、生成與被觀看方式以及影像與現實關系的轉變,某種意義上推動創作者和學界對電影的“邊界”進行深刻的“再思考”。2022年第3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首度設立“金雞VR影展”單元,參與展映的《時光投影里的秘密》《創世紀》《紙鶴》《新世界》《造化天成》《高精度復刻·新時代之美》等影片,以超真實的感官體驗和沉浸式體驗呈現出“VR+影視”的無限潛能。媒介與技術的發展要求當代創作者以更具前瞻性的創作觀念,思考視聽技術如何為電影創作賦能,推動其實現里程碑式的革新與發展。筆者在創作科幻動畫電影《飛向月球》的過程中首創了“數字虛擬角色”的概念。2022年12月,該片中的“董小寶”作為全球首例“數字虛擬角色”在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榮獲“最佳男配角獎”提名。從生成機制上看,影片中的數字虛擬角色“董小寶”介于“真人演員”與“數字人”之間,融合了作為孩童的個性、作為演員的表演性與作為虛擬數據模型的機械性,在當代技術視閾下延展了“角色”一詞的所指,借助虛擬拍攝、實時預演等技術手段及“超小綠幕”的創新型應用,以平易近人、寓教于樂的方式,打破了真人實拍與數字動畫的固有邊界,引導觀眾重新思考技術與人文、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辯證關系。事實上,不僅是角色設計,高精尖視聽技術的發展將在未來賦予影像創作在拍攝手法、表現形式、場景搭建、實時互動等方面無限的可能,因此,中國電影由“高原”向“高峰”的邁進,需要創作者突破既有的規約與范式,以前瞻性的創作觀念,推動中國電影在內容與形式上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前沿性的技術應用
近年來,《中國機長》《烈火英雄》《攀登者》《金剛川》《八佰》《長津湖》等頭部電影中,高達70%至80%的場景都有后期合成技術的應用;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楊戩》等作品則借數字動畫技術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書寫。伴隨著5G傳輸、8K顯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高仿真、超高清、沉浸式、智能化逐漸成為數字時代影像制作的熱趨,虛擬化制作與高新技術格式觀影有望成為未來中國電影“高峰”的目標所指。當前中國電影的技術應用呈現出前沿性與多元化的趨勢,以2022年上映的科幻喜劇片《獨行月球》為例,作為一部融合了科幻與喜劇元素的電影,拍攝階段動作捕捉技術以及3D掃描打印、高精度金屬雕刻以及數控機床等先進設備的應用呈現出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與共振。當我們放眼國際,從2009年電影《阿凡達》中全新三維動捕技術的應用,到2018年將VR場景引入電影攝制的《頭號玩家》,以及2019年實現“3D+4K+120幀”的電影《雙子殺手》等影片中,不難看出高精尖視聽技術的發展將持續推動影像與觀看本體的變革。未來,中國創作者既要保證前沿性的技術應用,提高視聽硬件、軟件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又要結合本國國情,科學、理性地調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實現制片環節的合理規劃,最大化發揮政策、行業及人才優勢,推動數字時代本土電影工業體系實現結構優化與效能提升。
時代性的精神內核
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藝“高峰”應當是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與情懷,須扎根廣袤的中國大地,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頻共振,書寫社會萬象與人間大愛。近年來,以《人生大事》《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地久天長》《雄獅少年》為代表的現實題材影片以及《我和我的祖國》《最可愛的人》《懸崖之上》等新主流電影致力于中國人文精神的時代建構與表達,如《懸崖之上》中,創作者通過鮮活的、多面的人物群像塑造,讓觀眾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無名英雄,體會革命歲月中“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的精神所指。中國電影由“高原”到“高峰”的邁進需要創作者精準把握本時代、本民族的精神內核,挖掘人民的情感需求與共識性的社會心理,要深度關注并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站在多元主體視角,感知國人真實的精神追求與情感訴求,以國人火熱的生活圖景為藍本,創作能夠真正激發國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精品佳作。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未來,中國電影人將以更為堅定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在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方面步履不停、無問西東,將藝術創想、民族審美、前沿技術同本時代、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圖景有機結合。相信中國電影定將在不遠的將來實現由“高原”向“高峰”的跨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ㄗ髡呦当本╇娪皩W院副校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